悠久歷史
四會縣古為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嶺南,設置桂林郡、南???、象郡。四會縣始置于秦,初屬桂林郡,漢元鼎六年(前111),改屬南???。秦漢時期縣境狹長廣闊,西北面至廣寧縣和懷集縣東南部,東南面至新會、臺山、斗門等縣市部分地區。三國吳黃武五年(266)劃出東南部設置平夷縣(后為新會縣)。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在縣內設置綏建郡,劃出西北部設置新招縣(今廣寧縣橫山、賓亨、五和一帶,治在妙村)、化蒙縣(今廣寧縣南街、東鄉、坑口、螺崗一帶,治在東鄉)、懷集縣、樂成縣(唐初改化注縣,今廣寧縣古水、木格、洲仔、石咀、清桂一帶,治在綠水村)、化成縣(唐初改化穆縣,今廣寧縣北市、江屯、聯和、潭布以及本縣江谷、江林一帶,治在江谷)和綏南縣(今廣寧縣石澗一帶,治在石澗)。又在縣北置樂昌郡,領樂昌、始昌、宋元、樂山、義立、安樂六縣,但今地無考。至南朝齊,懷集縣已析離郡境,而化蒙、新招、樂成、化成、綏南諸縣與四會幾分幾合,至唐貞觀十三年(639)并為四會、化蒙二縣。北宋開寶六年(973)化蒙縣又并入四會縣,縣境有所擴大。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割太平都、永義都和大圃都、柑欖都部分地方析置廣寧縣。四會縣境域縮至很小范圍。1952年5月廣寧縣與四會縣合署辦公,稱廣四縣。1954年7月廣四縣分開為廣寧縣、四會縣,并將原屬廣寧縣的江谷、江林、黃田、石狗等16個鄉劃歸四會縣管轄。從此,縣境范圍固定下來。1958年10月至1961年4月廣寧、四會兩縣雖再次合并,但分縣時仍按1954年7月劃定的境域不變。
四會縣人民向有革命斗爭精神。清咸豐四年(1854)7月,四會“三合會”首領蘇程、羅西和下茆農民首領陳水等舉旗起事反清,以后又參加陳金釭為首的反抗清廷斗爭活動。清末,彭澤民等一批有識之士,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致力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中華民國。民國11年(1922)4月,四會縣城立理發工會,有會員90多人。同年秋季,扎運、煙絲、醬料、車縫等行業也先后成立工會,維護工人利益。民國13年9月,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中共黨員陳伯忠組織領導下,江頭鄉首先成立農民協會,同時組織農民自衛軍。同年11月,西岸、羅洞和信步等鄉村也相繼成立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后來,龍頭、白沙、九腩、宜興、賀崗、大沙和鄧村等地也建立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當時,全縣農民自衛軍達500多人,并配備武器,保衛農民運動。民國14年,在省港大罷工影響下,四會縣城各行業工會曾組織千多人集會和游行示威,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同年9月,陳伯忠遵照中共廣東區委指示,在四會吸收陳璧如、伍明生、李木、唐少彬等加入共產黨,并建立第一個黨支部。民國15年4月,四會縣城數千人集會游行,聲討北京“三一八”慘案制造者,并電促國民政府出師北伐。是年夏天,四會縣工人聯合會和縣農民協會籌備會先后成立,工農運動發展迅猛。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四會縣青年陳友群、陳德、嚴莊、高奕根、周益寬等人先后奔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和魯迅藝術學院學習。民國27年10月,中共黨員陳德等從“抗大”回來,在黃崗鄉組建1支有40多人的抗日武裝自衛隊。11月,中共西江臨委決定成立中共四會特別支部,由陳德(化名張原)任特別支部書記。12月,特支委員黃顯聲,經組織同意出任四會縣國民兵團第一中隊長,黨組織開始掌握武裝力量。國民34年2月21日,抗日武裝自衛隊在黃崗、安平、大沙等地組織武裝起義,隨后向廣寧挺進,與廣寧起義隊伍會合,組成西江人民抗日義勇隊,分編廣寧大隊和四會大隊,堅持抗日斗爭??谷諔馉巹倮?,義勇隊改編為中共地方游擊隊。民國38年8月,大南山游擊隊統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綏賀支隊四會獨立大隊。10月16日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十四軍四十二師一二五團三營進入四會縣城,在四會獨立大隊配合下,解放了四會縣城及全縣。10月24日,即成立四會縣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全縣政權。
根據1960年5月在四會縣城野貍崗發掘的文物分析,新石器時代四會縣已有原始部落群居。清光緒版《四會縣志》載,四會縣居民主要有瑤民、疍民、土民及客民?,幟瘢簱迩《迥辏?760)版《肇慶府志》有關瑤俗節載,“古長沙,黔中五溪之蠻(指瑤民),生齒繁衍遷移至南粵各縣”。四會縣西北部深山,原居住有瑤民,以刀耕火種為主,能忍饑,善捕獸,好飲酒,擊長鼓為樂,男女婚配以對歌成親?,幟穸嘧哉J盤姓,以盤瓠(神犬名)為祖先,日久天長,瑤民的衣服、飲食與平民相近,亦稱為平瑤。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廷令裁革瑤目管轄,使瑤民編入各村寨保甲,與平民一起稽查。疍民:傳其祖先為西甌族遺民。秦始皇派屠睢入粵,殺西甌王,其民瓢泊于江河,以漁為業,始為疍民。相傳疍民見水則知有龍,故又曰“龍戶”。四會縣疍民主要居住在詩書埠(又稱雜埠)和金雞埠,多為張、黃、石三姓。疍民長期住在船艇,以捕魚為生。后改廉貨運。清康熙年間,縣立舟官都管治。至光緒年間,疍民有122戶。后官府允許登岸而居,但仍以漁為業,兼營運輸。土民與客民:祖先均屬中原南遷漢民。唐宋以前先到的為土民,元明以后才到的為客民,多由江西、福建遷入,并在南雄、新豐和惠州、嘉應州一帶定居,經幾代繁衍后轉徙而來。落籍日久,土民與客民和睦相處,不分彼此,并互相通婚,從無另編客籍。土民南遷后歷經千多年,語音盡變;客民雖歷經數百年,但語音未能盡變,操中原語音,稱之為“客家話”,與土民語言不同。但均同冊編戶,皆為漢族。至清雍正年間,惠州、南雄等地大批客民移至四會縣西北部的江谷、石狗、黃田、鄧村、地豆、羅源、逕口一帶落戶,土人稱之為“客家人”。同治六年(1867)肇羅陽道王澍于飭令參加大同軍的3000多名高明縣居民押到四會、清遠、韶州等地落戶,亦被土人稱為“客籍難民”。
據部分族譜載,四會縣大多數居民是在南宋以后從中原南遷而至。如林姓一族,是南宋時從福建莆田縣遷徙來的;黃姓一族,是明朝從福建寧化縣遷移至四會縣金雞鄉;樊姓一族,是南宋時從福建遷至花縣后輾轉到四會縣柑欖鄉;冼姓一族,是南宋時從南雄遷徙到江谷一帶;陳姓一族,也多在南宋時從南雄縣雄州鎮遷移到四會縣;吳姓一族,是南宋時從南雄遷到南??h,再由南海水滕遷徙來四會縣;劉氏一族,是南宋時從福建寧化縣遷到大埔,明代再由大埔分支遷來本縣金雞鄉;曾姓一族,多從江西遷至南雄、新豐等地再遷來四會縣。
據舊志載,明代以前的人口無可考。清康熙十一年(1672)《四會縣志》載全縣實在人丁11704人??滴醵吣辍端臅h志》載,當時全縣有5457戶,共20821人,其中男11714人、女9107人。在這期間,人口繁衍加快,16年共增人口9117人,平均每年增570人。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會縣志》載,當時實計丁口96548人,其中男丁58054人,女口38494人。從康熙十一年至光緒二十二年歷經224年、共增加84844人,平均每年增378人。民國20年(1931),全縣人口增至206082人。此后,因當時統治者橫征暴斂,苛稅如毛,民無寧日,生活無著,繁衍減少。至民國29年,人口降至172121人。日軍大舉進犯中國期間,實行“三光”政策,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加上民國32年遭受特大旱災,出現饑荒,不少人被迫逃荒到外地或往南洋謀生,全縣人口又減少到169462人??谷諔馉巹倮跗?,人民生活仍然貧困,生育少,死亡多,人口增長緩慢。至1949年,全縣人口才發展到193722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初步解決了溫飽問題,加上醫療條件不斷改善,人口繁衍迅速增長。1953年全縣人口普查總數為203179人,4年間增加9457人,平均每年增2364人,幾年的出生率在29‰以上。至1957年,全縣人口增加到217118人,4年增加13939人,平均每年增3485人,幾年平均出生率在32.6‰以上,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口出生高峰期。1958—1960年,經濟困難時期,因糧食短缺引起的營養性水腫病嚴重發生。1959年水腫病人多達4萬人。不少婦女因營養不良,勞動強度大,引發子宮脫垂,不能懷孕生育。據1960年統計,全縣出生人口只有3535人,出生率降至15.85‰,而死亡率多達5937人,死亡率增長到26.63‰,自然增長率下降到10.77‰。1962年,黨中央采取政策措施,增加糧食生產,減少上調,使農民得以溫飽,國民經濟復蘇,人口也開始增長。1963—1970年,年均增加7383人。從70年代開始,推行計劃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長逐步下降。1970年出生率30.81‰,1980年16.45‰,1989年又降到13.71‰。至1993年,因農村中二胎偏生女多,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形成搶生、超生,使出生率又升到17.21‰。
據舊志記載,四會縣歷代居民多為漢族,有少數瑤族,還有一些傳說是古西甌族的疍民。至清代,朝廷下令裁革瑤民戶籍,歷經日久同化,縣內居民(含疍民)均認屬漢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有各族干部調入和婚嫁遷入,縣內少數民族逐漸增多。1964年人口普查,全縣有少數民族人口45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有少數民族10個13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少數民族增至11個382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四會縣經濟以農業為主,輔之以一些造紙、織作、農具加工等小手工業,農副產品商品率甚低。在當時社會制度束縛下,生產發展緩慢。1949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僅有3063萬元。農業生產方面,向以種植糧食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受封建生產關系束縛,耕作技術落后,農田易旱易澇,難于保種豐收,農業產值很低。194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包括林牧副漁各業)僅為2233萬元。新中國成立后,農業生產資料逐步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在農業合作化和建立人民公社過程中,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發動群眾,大規模修筑水庫、山塘和維修堤圍,同時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科學種田水平打下基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逐步改革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消除生產分配中的平均主義,擴大農戶對農業生產經營的自主權,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同時,大力發展“三高”農業,提高農產品商品率,促進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至199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76260萬元,比1949年增長33.2倍,比1978年增長8.3倍。此外,還大力發展名優水果產業。如四會柑桔是四會縣傳統土特產,在明代已享譽京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擴大種植面積和改良品種,柑桔產量和質量不斷提高,產品暢銷各地?!柏暩獭焙兔劢燮焚|風味上乘,為全省優等水果,并列為推廣品種;被譽為“沙糖桔”的八月桔、十月桔也久負盛名。1993年全縣柑桔橙種植面積3577公頃,其中:有收獲面積2827公頃,總產量36543噸。其他大宗農作物有甘蔗、花生、木薯、茶葉等。1993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市政府設在東城街道。
四會是全國文明城市、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中國柑桔之鄉、中國玉器之鄉、廣東省著名僑鄉、六祖慧能頓悟成佛之地。2022年,四會榮獲2022年度中國縣域發展潛力百強、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全國縣市電商競爭力百佳樣本,大沙鎮蟬聯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羅源鎮石寨村古樹群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樹群”,江谷鎮鎮郊村、威整鎮大洲村獲評2022年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